检察官坚持要解剖尸体:“就要一个真相!”
结束任务时,桑涛会点几份烧烤,猪脑一定要,鸭血必须有。
" 做我们这行的,嗓子都特别硬。" 当了 30 多年检察官,桑涛说,面对生死,必须有颗 " 大心脏 "。2022 年 1 月,中央政法委评选出政法战线的 200 名同志为 " 双百政法英模 ",桑涛入选。
桑涛宣誓照
桑涛今年 57 岁,从安徽到浙江,从基层院再到市级院,最后扎根杭州市富阳区检察院,办过省部级大要案,也办过村会计贪腐案等小案,几乎涉及了所有类型的刑事案件。
" 世上怎么会有这样认死理的人?"
" 检察官咋是这样的呢?"
90 年代末的一天,当 20 多岁的桑涛出现在安徽淮南一个村集市上,阿兰嫂菜摊前的人群一哄而散。大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:" 可千万不能跑慢了,否则又要被那个‘一根筋’的检察官,拉住问个没完。"
阿兰嫂跑不了。她双手在脏兮兮的衣摆上擦了擦,站起身来慢慢收拾菜摊,暗自嘟囔:" 世上怎么会有这样认死理的人?"
就在一个月前,阿兰嫂屋前巷子拐角处,发生了一起命案。70 多岁的老村民,骑车在胡同口撞上了一个中年人,中年人把老人从车上推下来,结果撞到头,抢救无效去世了。案件被认定为 " 过失致人死亡 ",在基层检察院已经到了审查逮捕阶段。
可老村民的女儿却四处喊冤,咬定阿爸在医院临终前,说 " 是被那个人用砖头拍的 "。如今,案子到了桑涛手里。
站在阿兰嫂摊前,桑涛心里也没底。提审时,中年人咬死自己只是过失方。女儿的话到底是编的,还是老人亲口说的?无从查证。
但据她说,阿兰嫂是目击证人,却咬死不认。
" 人死了,证据不会死!" 桑涛非不信邪,他在现场来来回回地走了 6 遍,而且发现案发地点几米外,真的有一堆砖!
半块半块的砖头,零零散散地胡乱堆在角落里,可除了现场勘查,其他证据仍旧如沉在万丈水潭。
桑涛在现场
" 一定要找到突破口。" 抱着一丝希望,桑涛连着找了阿兰嫂 6 次,她都一言不发。
" 只能继续从已有细节中寻找破绽。" 一遍遍复盘案件细节后,一道信息突然如闪电般破开桑涛思绪——之前公安机关只对尸体进行了伤情检验,并未解剖。
不如另辟蹊径解剖尸体!也许最关键的信息藏在那里。死者已逝,好在,活着的人咬牙说," 就要一个真相!开棺验尸?验!"
解剖室里,桑涛站在法医旁边,当刀一点一点割开皮肉,无声的证据终于浮出水面。划开头皮,三处打击伤清晰可见,头骨大面积断裂;划开胸腔,左右肋骨都有断裂,整整断了三根。
碎片式的真相被慢慢在桑涛脑海里重新聚拢:两个村民原来是邻居,平时有积怨在身。这天,巷子的拐角处,老人骑着自行车撞到了中年人阿柱,阿柱将老人推下车后,看了看四周无人,到不远处捡起砖头,就朝老人砸去……
第 7 次,桑涛带着证据在阿兰嫂的摊前停下。" 小伙子,你太认死理了。" 看到桑涛,阿兰嫂无奈转身,开始收拾菜摊子。
桑涛在现场
这一刻,桑涛知道," 成了 "。最终,法院认定阿柱犯故意杀人罪,判处死刑。
" 一个检察官,看守所的事也管?"
在桑涛的女儿看来,父亲压根就不像个检察官:" 一个检察官,看守所的事也管?"
在桑涛的推动下,杭州市检察院联合市公安局组成开发专班,研发刑事诉讼非羁押人员电子监控系统,通过对刑事诉讼非羁押人员个人信息的采集分析,实现由原来的 " 人盯人 " 到 " 系统来管人 ",确保非羁押的犯罪嫌疑人在必要管控下回归日常生活。
新应用的开发,需要不断地讨论、试错。那段时间,桑涛太长时间没回家。
这样的事,发生过不止一回。
2017 年,桑涛指导过一个案子:7 月的一天凌晨,杭州市萧山区 110 热线突然接到一个来自医院的报警电话,报警人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的一位女医生。在急诊中,她发现自己的病人,一个 13 岁的女孩,下体严重撕裂,陷入深度昏迷。
桑涛在现场
背后的真相触目惊心:带女孩来就医的男子是女孩的邻居,对女孩的侵害已经超过一年,发生过多次,但始终没有人察觉。女孩是典型的留守儿童,父母在广东多年,从出生起,她就跟奶奶和大伯一家一起生活。
这次案发事出偶然。男子带着女孩去了三家医院,前两家是规模较小的民营医院,医生看女孩伤得重,都拒收。直到最后,女孩到了浙江顶尖的儿科医院,偶然遇上这样一位女医生,案件才浮出水面。
指导基层院办完了案,桑涛却觉得这件事的结局,不应止步于此。
" 检察机关的工作有边界,但是未成年人的保护没有边界,也没有穷尽。"隐秘的犯罪事实、消失的客观证据、得不到及时救护的未成年被害人,要让这些体量更大的 " 冰山 " 浮出水面,桑涛憋着一股劲。
实地走访
在他的指导和修改完善下," 报告有奖励,不报要追责,报错无惩罚,信息会保密 " 的全国首个市级层面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制度,建立了起来。3 年后《未成年人保护法》修订," 侵害未成年人强制报告制度 " 被全国人大写进了修订后的《未成年人保护法》。
" 手艺人打磨成品,我打磨案件 "
在同事杭州检察院第三检察部涂广涛心里,桑涛就是检察官的标准模板:" 他就像是一个老中医。什么疑难杂症,到桑涛那里都能迎刃而解。"
有一次,涂广涛去外省挂职,遇到个案子:80 年代,当地一个基层法院判了被告无期徒刑。
" 基层法院怎么能判无期徒刑,是不是程序违法?"涂广涛第一时间就想到给桑涛打电话。桑涛脱口而出,最高人民法院曾在 1983 年出过一个通知,把一批判处无期徒刑、死刑的第一审案件,交由基层法院里审理。涂广涛一查,在网上果然找到了这样一个通知。
" 上世纪 80 年代的通知,他居然能脱口而出!" 这不仅震惊到了涂广涛,也震惊到了他身边的外省检察官。
" 一个优秀的检察官,他的办案水平一定是用案子‘喂’出来的。"怎么能让自己的经验,惠及更多年轻人?虽然一直是各种业务比赛和辩论赛的常驻教练,但是桑涛依然觉得,自己的这份火光 " 太过微弱 "。
桑涛在庭审现场
后来,桑涛每到睡前,就多了一项 " 开夜床 " 仪式:" 每天晚上,都会在床头放上本子和笔。半夜想到什么内容,就赶紧起身记下来。" 伴随着灵感积累,他开始撰写他第一本书——《公诉语言艺术与运用》。
写作过程中,桑涛由于长时间伏案,患上了脊髓型颈椎病,手脚麻木到毫无知觉。于是,写作对桑涛也就成了一件更有仪式感的事。
夜深人静时,桑涛的书房里往往有这样一个场景:一盏昏黄台灯,一杯浓茶,桑涛跪在沙发垫上,昂着头,用外人看起来十分虔诚的姿态,在笔记本电脑上,一字一句敲打下他的办案经历。
" 其实真的是没办法坐下来。" 医生告诉他,这个颈椎病不可逆,必须立刻做手术,但手术有致瘫风险。
白天办案,晚上写作。一到周末,连写 18 个小时,在这样的强度下,《公诉语言艺术与运用》《公诉语言学》《公诉技能传习录》等 8 本专著相继出版。
" 庭审现场,辩护人经常说的一句话是‘这个人是初犯、偶犯,应该给他从轻处罚’。" 这种问题,杭州检察院第七检察部农玉平以前不知怎么回答更好,在桑涛的书里,他们找到了 " 标准应对 "。
" 如果好好看过这本书,除非遇上顶级高手,否则对方绝对被‘堵’得钻不了空子。"从此,检察院同事们在开庭前,都有了小抄模板。
" 手艺人打磨成品,我打磨案件。" 桑涛说。
▼
src="https://zkres1.myzaker.com/202301/63cd669162276822280017da_1024.jpg" alt="检察官坚持要解剖尸体:“就要一个真相!”" />长按下载关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