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央国家机关人员编制缩减5%,意味着什么?

近期公布的《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》,深化国务院机构改革是一项重要任务。其中," 精减中央国家机关人员编制 " 备受关注。仔细梳理发现,这是时隔 25 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再次提出精减人员编制的要求。

客观而言,中央国家机关机构改革并不是一个新话题。相比较前几轮机构改革的精简幅度而言,本轮改革提出的 " 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人员编制统一按照 5% 的比例进行精减 " 要求,还是适度适中的,体现出渐进有序、积极稳妥的思路。它之所以深受关注,其直接原因可能是一些人误以为是简单的人员裁减。实际上,缩减编制未必是裁员,更不是绝对数量的减少。对此,改革方案已经作出了清晰表达: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人员编制统一按照 5% 的比例进行精减,收回的编制主要用于加强重点领域和重要工作。由此可见,本轮中央国家机关改革中的编制精减,首先意味着它是一种结构性优化。

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告诉我们,任何一个组织要想充分发挥应有的功能,就必须构建科学合理的结构,并根据时空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优化组织结构。政府机构改革也是如此,只有根据治理对象和外部形势的变化,及时调整政府机构的配置要素、职责分工、运行机制,才能实现政府治理效能的最大化。

本轮中央国家机关机构改革就是着眼调整编制数量、转变政府职能,重点加强科学技术、金融监管、数据管理、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的机构调整和职责优化,并不是简单减人,更不是同步精减,以保障重点领域和重点工作的人力支撑。比如,将两个事业单位调整为国务院直属机构,将科学技术部的组织拟订科技促进农业农村发展规划和政策、指导农村科技进步、组织拟订科技促进社会发展规划和政策等职责划入农业农村部、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、生态环境部、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部门,还新组建了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、国家数据局等机构。这些都是在不增加编制总数的情况下,根据紧缺程度来调剂编制数量而完成的一次结构性优化。

显然,这种结构性优化契合政府效能变革的内在要求。2019 年 8 月施行的《中国共产党机构编制工作条例》提出了 " 严控总量、统筹使用、科学增减 " 的思路,其主要目的就是管住管好用活机构编制。因此,本轮中央国家机关机构改革提出的 " 精减人员编制 ",并不意味着编制和人员数量的简单精减,而是有增有减、增减结合、调剂余缺,以此实现人员和编制的结构优化。

精减冗员体现了改革的未来方向。本轮中央国家机关机构改革在彰显结构性优化意蕴的同时,也凸显了党和国家坚持锐意改革、精兵简政的决心和力度,意味着要通过精兵简政提高政府的运行效能。一直以来,政府机构改革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就是通过优化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,提升运行效率,解决机构臃肿、人浮于事、作风散漫、战斗力降低等顽疾。这次中央国家机构改革在人员编制上做 " 减法 " 的举措,同样有这方面的内涵。其重要目的之一就是通过精兵简政,打造一支精干专业、担当作为、凝聚力战斗力强的人员队伍,进而为市场主体松绑减负、加快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。这同今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 " 各级政府坚持要过紧日子 "" 全国财政支出 70% 以上要用于民生 "" 过紧日子不是短期的应对措施,而是要长期坚持 " 等要求,也是一脉相承、高度吻合的。

必要的增减是实现 " 精 " 的重要前提和基础,只有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,才能充分释放结构性优化的潜在功能。这正是本轮中央国家机关机构改革所彰显的深刻意蕴。秉持 " 好钢用在刀刃上 " 的结构性优化逻辑,这次机构改革必将为构建新发展格局、推动高质量发展、推动国家治理提供有力保障。

题图 | 视觉中国

猜你喜欢

关于我们· 联系我们· 商务合作· 免责声明· 技术支持

Copyright © 2018-2020, 财经观察网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. 信息维权、举报:853029381@qq.com

免责声明:以上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,内容的真实性、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, 财经观察网 对此不承担责任.